传统刺绣
传统刺绣工艺
刺绣是来自于中国古老的传统工艺,刺绣艺术以其美观、典雅、华润的艺术特色和丰富精湛的技艺著称于世,并已流行千年。刺绣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是华族艺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的四大名绣以苏绣、湘绣、蜀绣和粤绣而著名。
苏绣,是以江苏苏州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苏绣讲究花线粗细的特点和纹理变化,图案秀丽、色彩雅洁。苏绣绣品分为欣赏品与实用品两大类,欣赏品多以名画为稿,以针代笔,积丝累线而成,故称“画绣”。其中,苏绣以“双面绣”技法最为著名,就是在一块布料上,绣出相同的正反两面图像,其题材也涵盖了山水亭台、花鸟人物等。
湘绣,是以湖南长沙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湘绣融合了湖南与湖北两地的湘楚文化特色,绣品具有鲜明色彩,构图细致。湘绣通过不同的针法与多种绣线的颜色,为绣品赋予了更多的表现力。它也以中国画为基础,强调写实风格,并融合了华族传统绘画、书法等多种民间艺术。其较为常见的传统题材有:狮子、老虎等。
蜀绣又称“川绣”,是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蜀绣以软缎和彩丝为主要原料。蜀绣拥有手绣的特点,具有强烈的地方风格。其传统针法多达上百种。由此,蜀绣给人精巧细腻、生动活泼的感觉。蜀绣多以花鸟、山水等动植物及人物为主要题材。
粤绣又称“广绣”或“潮州刺绣”,是以广东省广州市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粤绣所用的丝线多样,色彩鲜艳夺目。其绣品分为欣赏品与实用品两类,作为欣赏品,条幅和台屏等装饰品较为流行;作为实用品,头巾、服饰、台帷等是主要产品。不同于其它刺绣的是,粤绣的绣工多为男性。
刺绣工艺的发展与演变
刺绣,古称针绣,俗称绣花,是用绣针引彩线,按设计的花纹和色彩, 在绣料上刺缀运针,构成花纹、图像或文字。刺绣以覆盖的面料形成花纹为特点,绣为高花,有凹凸感,由于多为妇女多作,故称为“女红(gōng)”。
早期,由于纺织印染业盛行,刺绣工艺得到了相应的发展。而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也为华族刺绣工艺开辟了新的道路。刺绣除了运用于服饰、窗饰等生活用品外,也被视为宗教性的艺术品。
刺绣纹样,向来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很多华人希望能通过纹样来表达自己的一些愿望,例如:祈福儿女功成名就,聪颖仁慧;夫妻永结同心、相亲相爱;长者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家庭幸福美满、富贵平安。这些愿望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通过不同的刺绣纹样表达了这份憧憬。
刺绣纹样作为一种装饰,寓意深刻。而华人也乐于通过“谐音”、“假托”等方式传达着自己的祝福。例如,古代常以鲢鱼作为一种装饰纹样,这个吉祥图案用谐音的方式传达着“连(鲢、连同音)年有余(鱼、余同音)”;若祝福“百事如意”则通过谐音,配以柏树、柿子,并按照形似“如意纹”的说法配以灵芝。除此之外,众多小孩的图案也喻示着“多子多孙”,段段竹节也代表着 “节节高升”。
照片
刺绣艺术以美观、典雅、华润的艺术特色为名
颜色上的对比为绣品赋予了更多的表现力
刺绣师傅常用不同的针法与多种绣线的颜色,为绣品赋予了更多的表现力
刺绣艺术以美观、典雅、华润的艺术特色为名
视频
体验刺绣
采访刺绣师傅翁泽峰先生
现在就下载时光老店企划应用程式吧!
关注新加坡本地绣庄
——翁泽峰专访
若将目光投放于新加坡本地的一些传统刺绣工艺店铺,不难发现多数的本地绣庄也逐渐成为了出口绣品的“中转站”,而真正制作刺绣的本地店铺已经很少见了。
翁泽峰(54岁),是本地一家已有70年历史店铺的第三代传承人。这家本地老商号店铺主要经营潮州刺绣,传统戏服道具以及一些古老的传统乐器。
“这家店就是出名在潮州刺绣,乐器,再就是兵器。例如:刀、剑、枪以及一些大的兵器。”翁泽峰说。
出生于60年代的他,自20岁起就在店里帮忙外公和爸爸打扫店里的东西。据翁泽峰所说:“在我那个时代还没有什么娱乐,最多就是跑到联络所打球,或是找朋友玩玩。而爷爷的店里就像是我的娱乐场,因为这里有很多做戏的道具、乐器还有刺绣,所以我大部分时间都是待在店里,从一个最简单的打扫工作,就慢慢的学习了一些东西。当完兵之后,大概是20岁,我就一直接手这家店到现在。”
作品风格随时代观念而变
其实,本地华族传统艺术行业的经营并非容易。早在80年代尾,中国的开放致使很多顾客都去中国自己找材料,这导致了本地一些华族传统艺术行业的生意下滑。然而,许多人在亲自前往中国后,情况又发生了变化。
“许多人在中国发现当时的很多传统的布料已经不在,很多图案和以前的货品相比没有那么精细。而我店里的货品都是我的爷爷和爸爸进口的,我还有一些存到货房。这些货品都是从新货变成旧货,旧货变成收藏品,而收藏品又逐渐变成老古董。”翁师傅说。
翁师傅也收藏了多种古乐器,他说:“早期的乐器在设计上是不能有龙头的,因为只有皇帝可以用龙来作为装饰。所以早期的货品,例如二胡,上面基本上都是兰花、小鸟、马头等类似的标志。早期做工艺品的师傅们对于制作都充满了热情,一个二胡不仅要声音好,在外形设计上也有很高的标准要求。后来,由于人们对二胡标准的降低,二胡也逐渐简化成了平头状,因为人们只认为二胡的音色好就可以了,不会在乎它的外形。”
面对顾客的一些要求,翁泽峰认为:“太现代化的我不能接受,但我支持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他在尊重顾客的立场下,也保留着自己对于传统的那份坚持。 “几年前,在我这里有一个顾客,他接受西方教育,但却对华人传统文化很感兴趣,他知道一些刺绣是专门装饰神台的,所以不可以没礼貌,但他希望自己买的刺绣不只是用于观赏,最好是实用性比较强的。后来我帮忙改成了灯罩,这件作品也曾拿到伦敦做展览。”说着,翁泽峰展示起了这幅创意之作。
翁泽峰:必须做好第三代接班人
谈及自己的兴趣爱好,翁泽峰仍透露了自己曾渴望完成国民服役后到外闯荡的想法。但是,他又很快地打消了这个念头。
“小时候我的爷爷经常带我出门开会,身旁的人问我是谁,那我的爷爷就会说:‘这是我的孙,以后我们家就交给他了!’,小时候听了这些我也不觉得有什么特别意思。在我16、17岁的时候,作为一个年轻人,那时候的我其实也是不能接受这些老古董,总觉得自己要去外面闯荡。但华人对这种家族生意又很重视,爷爷开始这间店,就是要交给下一代人去接管的。这家店伴随着三代人,越做越有历史。因为这些概念,我又觉得自己出去打工的话,会浪费老一辈的心血。”翁泽峰说。
作为这家老商号的第三代接班人,翁泽峰有信心守护好祖父辈的心血,也特别希望能以自己的微薄之力,让这家老店再放光彩。他觉得自己早期做刺绣只是为了买卖,而越做越觉得自己对每一件艺术品都富有了很深的情感。
翁泽峰说:“我觉得如果我一结束,这家店就没机会再让别人知道了,而旧的艺术品和货品我还有很多,所以我打算在这个保留区里做一个‘博物店’。外人可以来我这里参考或欣赏早期的货物,我也可以帮他们找一些资料。若有些物品还在的话,人家也还可以买。”
有关这间老店的很多东西,翁泽峰都有保存着,他希望让别人一踏进这间店,就有仿佛以前四五十年代的印象,也很乐意为刺绣爱好者提供空间,去近距离的欣赏这些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