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传统灯笼制作

    传统灯笼制作

           灯笼,又叫灯彩,是古时灯具的一种,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传统灯彩活动在农历正月十五举办,人们把这一天叫做“元宵节”。月圆之夜,合家团聚,大家观灯赏月,场面热闹。五颜六色的灯彩,寄托着人们对民富国强的希望,凝聚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新加坡,许多华人家庭还保留着“正月十五庆元宵”的节日习俗。而灯笼,作为华人喜庆的象征,种类丰富,花样也有很多。当代华人通常喜欢用红色的灯笼,因为红色象征着平安、吉祥、康寿及热情。在本地,灯笼的种类主要以潮州灯笼和福州灯笼为主。

     

    潮洲灯笼与福洲灯笼的异同

     

            传统灯笼的骨架主要以竹枝编制而成,用浆糊在骨架上贴上丝纸或布料,装饰并涂上桐油,一个灯笼的制作就完成了。而潮州灯笼与福州灯笼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骨架的构造及其编制方式。

     

             潮州灯笼的竹枝编制是交叉的。完成框架编制后,一组工匠需要在灯笼上糊纸、题字、绘图,最后涂上桐油晾干。这道工序是沿用最中国传统的方法。在绘画纹饰方面,潮州灯笼主要以龙纹、龙凤纹、龙虎纹等纹饰为首。这些灯笼的主要客户来自本地庙宇、宗乡会馆或住家,灯笼上普遍注有神的名称,家族姓氏及一些祝福语。

     

           福州灯笼的竹枝编制则是平行的。它主要由灯笼的上下座架来固定,以中间的空心铁杆作为灯笼的支架。与潮州灯笼不同的是,福州灯笼的构造可以使灯笼随意鼓起和收缩。它的构造有如雨伞,所以也叫做“伞灯”。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福州灯笼的正面流行写上住家的姓氏及堂号,两只灯笼后面各绘四仙,共八仙。灯的两侧则注有警世文、诗词或祝语。这样的灯笼深受土生华人喜爱,也被称为“峇峇灯笼”。在马来西亚,这样的灯笼也叫“字姓灯”。对于庙宇宗祠定制的灯笼,上面通常会写上会馆,宗亲或神的名字,也绘有龙纹、龙凤纹或龙虎等纹样。

     

            而传统灯笼除了油红色以外,也有纯白底的灯笼。 在灯笼的着色方面,新马流行白底红字,台湾流行白底红黄字相间。个别情况的是油黑底金字,据说是受到皇帝赐封才能够使用, 这也是权力的象征。

     

    关于竹枝的选购

     

             由于潮州灯笼采用的是交叉编制方式,所以选用的竹枝需要韧性强、长度及厚度一致,否则会影响灯笼的整体形状,所以这些过程都需要有经验的工匠制作。制作福州灯笼则需要选用笔直、竹节分隔远,竹壁薄而有韧性的竹枝,因为工匠需要把竹子削成又细又长的竹篾(竹片),再用手工慢慢的切削出来。所以,竹子的品质会直接影响灯笼的制作。

    照片

    视频

    体验灯笼制作

    创意灯笼研究者  致力于本地传统工艺

    ——黄沛发专访

     

           从事文物买卖及室内设计的黄沛发(60岁)作为本地传统灯笼制作的爱好者,8年前开始从事灯笼研究,记录传统历史与制作工艺。因个人兴趣爱好,他曾多次到中国及槟城各地拜访灯笼师傅,向前辈们讨教学习。除了查阅古籍记载,他也会细心观察并研究各地成品的工艺结构,材质及书法绘画。通过多次反复实验,他成功研究出本地消失多年的“伞灯”技术。

     

             谈及自己喜爱灯笼制作的原因,他说:“我是从2006年开始关注灯笼,2008年前后开始自行制作。现在要开一间专门经营灯笼的店铺很不容易,需要资金人力,也消耗时间。因为我现在算是半退休,所以希望花时间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黄师傅比较擅长制作福建灯笼,他认为福建灯笼的构造更加难做。“传统福建灯笼是由竹篾(竹片)制成,这类灯笼的构造很特别,可以像雨伞一样自由开关。现在多数人家买的灯笼都是用红绸包扎的,灯笼构造与福建灯笼相似。”黄师傅说。

     

           黄师傅说:“今年(2014年),槟城的一位福建灯笼匠师李亚福先生过世了,没有传人。目前,东南亚只剩下一位住在马六甲的福建灯笼匠师洪腾达先生,他已是近八旬老前辈,其手艺也未有传人。”

     

           谈及本地传统灯笼的发展,黄沛发认为灯笼制作过程所遇到的最大难题是制作材料的稀缺以及时间与制作工费的限制。拿一对普通的传统灯笼为例,市面售价普遍在800-1000新元。然而,一对灯笼从编织到彩绘,至少也需要2-3周的时间来完成。本地的潮州灯笼,多数是从潮州订制的半成品,其中的运输和制作费也十分昂贵。现在人们多数用的红绸灯笼,由于它的快速生产和制作方式,正逐渐打败传统灯笼的制作。

    采访灯笼制作者黄沛发先生

    现在就下载时光老店企划应用程式吧!

    狮城纸扎业大师 

    杨汉潮专访                                

    ——兢兢业业的工艺师傅

     

           本地灯笼制作大师,杨汉潮,今年76岁,是本地一间已有60年历史的纸扎店老板。基于自身家庭情况,16岁辍学跟随父亲从事纸扎行业。秉着对传统艺术的热爱,他很快掌握了灯笼制作以及纸扎手艺。回忆起自己的学习经历,杨师傅不禁感叹过程之艰辛。

     

           正式接管这间纸料店前,杨师傅还只是店里的一个“零工”。由于父亲开店时的本钱不够,生活拮据,一心想要为家里分担的杨汉潮主动停学,帮忙打理生意。据他所说,起初店里的师傅都是父亲从中国请来的技师,一些师傅不希望将自己掌握的技艺传授给他人,杨师傅就只得偷偷学习,从绘画到题字,默默记录尺寸制作方式……

     

           杨师傅说:“我睡在店里,店里没人的时候我就会偷偷把那些灯笼拿来研究并做记录。不久后,我就掌握了全部的手工艺。生意越来越好,之前的一些老技师自己开店做生意,我父亲一度想再请人来做,后来我自己和父亲说,不需要,我都可以教他们了。”

     

    对于传统灯笼的热爱

     

            这间纸料店虽主要经营华人传统丧俗、宗教用品,杨汉潮老板却对灯笼制作情有独钟。为了使灯笼彩绘更加美观,杨师傅特地在绘图颜料里加入了荧光漆。“以前的颜料都是要自己磨制的,这样颜料才更柔和均匀,颜色才会鲜艳漂亮。”杨师傅说。

     

            在杨师傅看来,想要学习灯笼制作,先要学好绑扎灯笼的骨架。他说:“我们绑的时候有几种方法,比如交叉式、T字形,过程中,主要是注意旋转竹片的方式,尤其要注意在绑竹片接口处时要下功夫,这样才会让让骨架更牢固。” 传统灯笼制作需要选取韧性较强的竹片和棉纱纸(竹子和纱制成),以及粘度高的浆糊。编制好的竹片作为灯笼骨架,用棉纱纸捆绑成型。

     

             16岁开始学绑扎,19岁已经是店里头手。杨师傅直言自己年轻的时候很拼。 他最擅长画牡丹以及龙凤图案。杨师傅通过自己的学习,现已是东南亚一带知名的纸扎业师傅。

     

     

    传承工艺的困境

     

           “这种工作真的不容易,有时候赶工甚至需要做到凌晨两三点钟。这种工艺所赚的钱都不能满足生活需求,所以很少有人愿意学。在手工方面,现在很多店面在材料上都以纸皮取代了竹片,因为这样比较省时省力,价钱就比较低。但是,纸皮制作出来的东西一碰到雨水就会变形,竹片制成的骨架沿用的是传统做法,虽然费工夫,但十分耐用。”杨师傅说。

     

            随着“正月十五闹花灯”习俗的消逝,许多传统的花灯也消逝了。除了特殊的情况之外,或许只有市场的需求量增大,才会有人去制作灯笼。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曾经从事过灯笼制作的师傅只好改行,有的把这门手艺当作个人爱好,偶尔在文化活动上崭露头角。

           

            如杨汉潮所说,目前在新加坡,很少人会学习这种手工艺。很多孩子受教育的程度都比较高,而制作传统灯笼,这类刻苦耐劳的工作都赚不了太多钱,这样会让人觉得没什么价值,所以这项手工艺也正面临着无人承传的困境。

     

     

    bottom of page